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

作者:元好问      朝代:宋朝
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原文
只近浮名不近情。
且看不饮更何成。
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醒复醉,醉还醒。
灵均憔悴可怜生。
《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
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拼音解读
zhī jìn míng jìn qíng
qiě kàn yǐn gèng chéng
sān bēi jiàn jiào fēn huá yuǎn
dòu dōu jiāo kuài lěi píng
xǐng zuì
zuì hái xǐng
líng jūn qiáo cuì lián shēng
sāo shā hún wèi
hǎo shī jiā ruǎn bī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是在描述一个诗人的境遇和心境,他认为只追求浮名而不注重真情实感是不值得的。他选择饮酒,但却发现酒越喝越淡,让他对纷繁世事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然而,即使清醒了,他的生活仍然很艰难,因为他的才华和思想被当时的社会所压制。他读《离骚》这本经典书籍,但却感到没有味道,无法启迪自己的思想。最后,他称赞阮步兵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整篇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真诚与才华之间的矛盾和苦闷,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士人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困境。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赏析

这是一首借酒浇愁感慨激愤的小词,盖作于金源灭亡前后。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源孤臣孽子,鼎镬馀生,栖迟零落,满腹悲愤,无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浇愁,在醉乡中求得片刻排解。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心境下产生的。   词的上片四句,表述了两层意思。前两句以议论起笔,为一层,是说只近浮名而不饮酒,也未必有其成就。“浮名”即虚名,多指功名荣禄。元好问在金亡前后,忧国忧民,悲愤填膺,既无力挽狂澜于既倒,乃尽弃“浮名”,沉湎面于醉乡。其《饮酒》说:“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独馀醉乡地,中有羲皇淳。圣教难为功,乃见酒力神。”《后饮酒》诗又说:“酒中有胜地,名流所同归。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医”,因而称酒为“天生至神物”。此词上片第二层意思,便是对酒的功效的赞颂:“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纷华”,指世俗红尘。词人说,三杯之后,便觉远离尘世。然后再用“一斗”句递进一层,强表现酒的作用和自己对酒的需要。“块磊”,指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愁闷。词人说,用这种特大的酒杯盛酒,全部“浇”入胸中,才能使胸中的郁愤平复,也就是说,在大醉之后,才能暂时忘忧,而求得解脱。词人就是要在这种“醒复醉,醉还醒”即不断浇着酒的情况下,才能在那个世上生存。“灵均”以下三句,将屈原对比,就醉与醒,饮与不饮立意,从而将满腹悲愤,更转深一层。“灵均”即屈原;“憔悴”、“可怜”,暗扣上片“且看”句意。《楚辞。渔父》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但屈原却不去饮酒,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以其独醒,悲愤太深,以致憔悴可怜。这里词人对屈原显然也是同情的,但对其虽独醒而无成,反而落得憔悴可怜,则略有薄责之意。   因而对其《离骚》,尽管“读杀”,也总觉得全然无味了。“浑无味”,并非真的指斥《离骚》无味,而是因其太清醒、太悲愤,在词人极其悲痛的情况下,这样的作品读来只能引起更大的悲愤;而词人的目的,不是借《离骚》以寄悲愤,而是要从悲愤中解脱出来,这个目的,是“读杀”《离骚》也不能达到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所以只有饮酒了(像阮步兵那样)。以“好个诗家”独赞阮步兵,显然,词人在屈阮对比亦即醒醉对比之中,决然选中了后者,词人也走了阮步兵的道路。…展开
这是一首借酒浇愁感慨激愤的小词,盖作于金源灭亡前后。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源孤臣孽子,鼎镬馀生,栖迟零落,满腹悲愤,无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浇愁,在醉乡中求得片刻排解。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心境下产生的。   词的上片四句,表述了两层意思。前两句以议论起笔,为一层,是说只近浮名而不饮酒,也未必有其成就。“浮名”即虚名,多指功名荣禄。元好问在金亡前后,忧国忧民,悲愤填膺,既无力挽狂澜于既倒,乃尽弃“浮名”,沉湎面于醉乡。其《饮酒》说:“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独馀醉乡地,中有羲皇淳。圣教难为功,乃见酒力神。”《后饮酒》诗又说:“酒中有胜地,名流所同归。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医”,因而称酒为“天生至神物”。此词上片第二层意思,便是对酒的功效的赞颂:“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纷华”,指世俗红尘。词人说,三杯之后,便觉远离尘世。然后再用“一斗”句递进一层,强表现酒的作用和自己对酒的需要。“块磊”,指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愁闷。词人说,用这种特大的酒杯盛酒,全部“浇”入胸中,才能使胸中的郁愤平复,也就是说,在大醉之后,才能暂时忘忧,而求得解脱。词人就是要在这种“醒复醉,醉还醒”即不断浇着酒的情况下,才能在那个世上生存。“灵均”以下三句,将屈原对比,就醉与醒,饮与不饮立意,从而将满腹悲愤,更转深一层。“灵均”即屈原;“憔悴”、“可怜”,暗扣上片“且看”句意。《楚辞。渔父》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但屈原却不去饮酒,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以其独醒,悲愤太深,以致憔悴可怜。这里词人对屈原显然也是同情的,但对其虽独醒而无成,反而落得憔悴可怜,则略有薄责之意。   因而对其《离骚》,尽管“读杀”,也总觉得全然无味了。“浑无味”,并非真的指斥《离骚》无味,而是因其太清醒、太悲愤,在词人极其悲痛的情况下,这样的作品读来只能引起更大的悲愤;而词人的目的,不是借《离骚》以寄悲愤,而是要从悲愤中解脱出来,这个目的,是“读杀”《离骚》也不能达到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所以只有饮酒了(像阮步兵那样)。以“好个诗家”独赞阮步兵,显然,词人在屈阮对比亦即醒醉对比之中,决然选中了后者,词人也走了阮步兵的道路。折叠

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注释

【可怜生】1.生,词尾,无义。可爱。宋赵彦端《虞美人·刘帅生日》词:“风流桩树可怜生,长与柳枝桃叶、共青青。”清赵执信《女冠子·赠金仙》词:“可怜生,风里纤纤柳,花前恰恰鶯。”古直《送人之闽》诗:“江山如此可怜生,若箇中宵仗剑行。”2.生,词尾,无义。可悯。清黄景仁《雨中花慢·不寐》词:“梦都抛我,忒可怜生。”…展开
【可怜生】1.生,词尾,无义。可爱。宋赵彦端《虞美人·刘帅生日》词:“风流桩树可怜生,长与柳枝桃叶、共青青。”清赵执信《女冠子·赠金仙》词:“可怜生,风里纤纤柳,花前恰恰鶯。”古直《送人之闽》诗:“江山如此可怜生,若箇中宵仗剑行。”2.生,词尾,无义。可悯。清黄景仁《雨中花慢·不寐》词:“梦都抛我,忒可怜生。”折叠

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在描述一个诗人的境遇和心境,他认为只追求浮名而不注重真情实感是不值得的。他选择饮酒,但却发现酒越喝越淡,让他对纷…展开
这首诗是在描述一个诗人的境遇和心境,他认为只追求浮名而不注重真情实感是不值得的。他选择饮酒,但却发现酒越喝越淡,让他对纷繁世事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然而,即使清醒了,他的生活仍然很艰难,因为他的才华和思想被当时的社会所压制。他读《离骚》这本经典书籍,但却感到没有味道,无法启迪自己的思想。最后,他称赞阮步兵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整篇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真诚与才华之间的矛盾和苦闷,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士人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困境。折叠

作者介绍

元好问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详情

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原文,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翻译,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赏析,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阅读答案,出自元好问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389482.html

诗词类别

元好问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