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
- 亚相膺时杰,群才遇良工。
翩翩幕下来,拜赐甘泉宫。
信知命世奇,适会非常功。
侍御执邦宪,清词焕春丛。
末路望绣衣,他时常发蒙。
孰云三军壮,惧我弹射雄。
谁谓万里遥,在我樽俎中。
光禄经济器,精微自深衷。
前席屡荣问,长城兼在躬。
高纵激颓波,逸翮驰苍穹。
将副节制筹,欲令沙漠空。
司业志应徐,雅度思冲融。
相思三十年,忆昨犹儿童。
今来抱青紫,忽若披鹓鸿。
说剑增慷慨,论交持始终。
秘书即吾门,虚白无不通。
多才陆平原,硕学郑司农。
献封到关西,独步归山东。
永意久知处,嘉言能亢宗。
客从梁宋来,行役随转蓬。
酬赠欣元弟,忆贤瞻数公。
游鳞戏沧浪,鸣凤栖梧桐。
并负垂天翼,俱乘破浪风。
眈眈天府间,偃仰谁敢同。
何意构广厦,翻然顾雕虫。
应知阮步兵,惆怅此途穷。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群贤毕至甘泉宫作》。整首诗描写了杜甫作为一名官员在政治、文学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成就和经验,并对未来的前途和历史地位进行了反思和展望。 第一、二节描绘了杜甫作为一名侍御史的政治成就和清雅才情,他在幕府中获得了众多优秀人才的薪资和支持,被授予了举办甘泉宴的机会,并在宴席上赠送了许多名士和文人。 第三、四节描述了杜甫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勇气和智慧,以及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深刻的思考,即使在艰难困苦和挑战时仍然坚定不移。 第五、六节则涉及到杜甫对自己前途和历史地位的反思和思考,他对未来生活的无限遐想和对过去经历的回忆,也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提出了自信和区分。 第七、八节则展现了杜甫对志同道合、亲密友情的重视和珍视,以及与他相识和交往的一些知名人士和文人。他们之间的相互扶持和共同进步,成为了杜甫成功的重要原因。 最后两节则是杜甫对自己和其他许多官员、文人的痛苦感慨和无奈,毕竟他们在政治和社会现实中难以摆脱局限和束缚,也不得不面对挑战和风险。
- 背诵
-
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群贤毕至甘泉宫作》。整首诗描写了杜甫作为一名官员在政治、文学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成就和经验,并对…展开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群贤毕至甘泉宫作》。整首诗描写了杜甫作为一名官员在政治、文学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成就和经验,并对未来的前途和历史地位进行了反思和展望。 第一、二节描绘了杜甫作为一名侍御史的政治成就和清雅才情,他在幕府中获得了众多优秀人才的薪资和支持,被授予了举办甘泉宴的机会,并在宴席上赠送了许多名士和文人。 第三、四节描述了杜甫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勇气和智慧,以及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深刻的思考,即使在艰难困苦和挑战时仍然坚定不移。 第五、六节则涉及到杜甫对自己前途和历史地位的反思和思考,他对未来生活的无限遐想和对过去经历的回忆,也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提出了自信和区分。 第七、八节则展现了杜甫对志同道合、亲密友情的重视和珍视,以及与他相识和交往的一些知名人士和文人。他们之间的相互扶持和共同进步,成为了杜甫成功的重要原因。 最后两节则是杜甫对自己和其他许多官员、文人的痛苦感慨和无奈,毕竟他们在政治和社会现实中难以摆脱局限和束缚,也不得不面对挑战和风险。折叠 -
高适
高适(702?─765),唐朝著名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蓝(今河北沧县)人。幼年家贫。二十岁后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后客居梁、宋等地,过着「求丐自给」的流浪、渔樵、耕作生活。自称「一生徒羡鱼(希望作官),四十犹聚萤(刻苦攻读)」。天宝三年(744)秋,与李白、杜甫相会,共同饮酒赋诗,以抒襟抱。天宝八年(749),由宋州刺史张九皋…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作者介绍
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原文,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翻译,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赏析,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阅读答案,出自高适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17083.html
诗词类别
高适的诗词
- 《遇冲和先生》
- 《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得雷字》
-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其十一》
- 《东平路作三首》
- 《送魏八》
- 《同群公十月朝宴李太守宅》
- 《酬裴员外以诗代书》
- 《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陈希烈)》
- 《同观陈十六史兴碑》
- 《同敬八、卢五泛河间清河》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