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先主庙(刘昭烈庙在奉节县东六里)
- 惨淡风云会,乘时各有人。
力侔分社稷,志屈偃经纶。
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
杂耕心未已,欧血事酸辛。
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
锦江元过楚,剑阁复通秦。
旧俗存祠庙,空山立鬼神。
虚檐交鸟道,枯木半龙鳞。
竹送清溪月,苔移玉座春。
闾阎儿女换,歌舞岁时新。
绝域归舟远,荒城系马频。
如何对摇落,况乃久风尘。
孰与关张并,功临耿邓亲。
应天才不小,得士契无邻。
迟暮堪帷幄,飘零且钓缗。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是描写历史沧桑和风雨飘摇的时代,人们在这个时代中各有所为。在这个时代里,有许多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有些人力量强大,可以为社稷出一份力,但是他们的志向被压抑得很低。汉朝的治理方法仍然被人称赞,中原的老臣们还在为国家而战,但是杂耕的农民心里依然不满,欧洲的血腥历史使人们感触颇深。曾经霸气熏天的西南地区已经平息下来了,历史上的雄图已经数不清,但是锦江却从楚国流过来,剑阁也重新与秦地相通了。尽管旧俗依然存留,祠堂和庙宇的空山里残留着鬼神的传说,但交错的鸟道依然在虚檐上延伸,只是枯木上半部分龙鳞已经掉落。竹林里的月光依然清澈,石头上的苔藓也开始生长,闾阎之间常有新的儿女更替,歌舞之间时不时会出现些新的变化,在这个荒凉的地方也有人在归舟远行,荒城上的马匹依然系在那里。对于痛苦和失落,我们怎么能够与摇落的花瓣相比呢?关羽、张飞等人的功绩常常被提及,而耿邓则是他们的亲密伙伴,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如果有那么一个天才人物,拥有这样的士气和智慧,那么他的影响力将是无可比拟的。但是,当我们越来越老,面对颓废和孤独,唯一的选择就是在自己的篷布下垂钓,洒下冷清的泪水。
- 背诵
-
谒先主庙(刘昭烈庙在奉节县东六里)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历史沧桑和风雨飘摇的时代,人们在这个时代中各有所为。在这个时代里,有许多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有些人…展开这首诗是描写历史沧桑和风雨飘摇的时代,人们在这个时代中各有所为。在这个时代里,有许多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有些人力量强大,可以为社稷出一份力,但是他们的志向被压抑得很低。汉朝的治理方法仍然被人称赞,中原的老臣们还在为国家而战,但是杂耕的农民心里依然不满,欧洲的血腥历史使人们感触颇深。曾经霸气熏天的西南地区已经平息下来了,历史上的雄图已经数不清,但是锦江却从楚国流过来,剑阁也重新与秦地相通了。尽管旧俗依然存留,祠堂和庙宇的空山里残留着鬼神的传说,但交错的鸟道依然在虚檐上延伸,只是枯木上半部分龙鳞已经掉落。竹林里的月光依然清澈,石头上的苔藓也开始生长,闾阎之间常有新的儿女更替,歌舞之间时不时会出现些新的变化,在这个荒凉的地方也有人在归舟远行,荒城上的马匹依然系在那里。对于痛苦和失落,我们怎么能够与摇落的花瓣相比呢?关羽、张飞等人的功绩常常被提及,而耿邓则是他们的亲密伙伴,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如果有那么一个天才人物,拥有这样的士气和智慧,那么他的影响力将是无可比拟的。但是,当我们越来越老,面对颓废和孤独,唯一的选择就是在自己的篷布下垂钓,洒下冷清的泪水。折叠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作者介绍
谒先主庙(刘昭烈庙在奉节县东六里)原文,谒先主庙(刘昭烈庙在奉节县东六里)翻译,谒先主庙(刘昭烈庙在奉节县东六里)赏析,谒先主庙(刘昭烈庙在奉节县东六里)阅读答案,出自杜甫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397519.html
诗词类别
杜甫的诗词
- 《高都护骢马行(高仙芝开元末为安西副都护)》
- 《重送刘十弟判官》
- 《绝句二首·其一》
- 《陪王侍御宴通泉东山野亭》
- 《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
- 《奉和严公军城早秋》
- 《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得心字)》
-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 《郑典设自施州归》
- 《三韵三篇》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