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歌行,赠四兄
- 与兄行年校一岁,贤者是兄愚者弟。
兄将富贵等浮云,弟切功名好权势。
长安秋雨十日泥,我曹鞴马听晨鸡。
公卿朱门未开锁,我曹已到肩相齐。
吾兄睡稳方舒膝,不袜不巾蹋晓日。
男啼女哭莫我知,身上须缯腹中实。
今年思我来嘉州。
嘉州酒重花绕楼。
楼头吃酒楼下卧,长歌短咏还相酬。
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
幅巾鞶带不挂身,头脂足垢何曾洗。
吾兄吾兄巢许伦,一生喜怒长任真。
日斜枕肘寝已熟,啾啾唧唧为何人。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与兄长的不同人生追求和生活状态。作者与兄长年龄相同,但是兄长追求富贵权势,而作者则渴望功名成就。在秋雨连绵、道路泥泞的情况下,作者和鞴马早早起床,前往公卿朱门等待开锁。虽然兄长还沉睡在床上,但作者已经准备好开始一天的奔波。作者描述了嘉州的美景和畅饮纵乐的场面,同时也表现出对传统礼节和仪式的重视。最后,作者提到了兄长,虽然兄长生气或高兴的时候都非常真诚,但此时他已经熟睡,只有啾啾唧唧的声音陪伴他。整首诗既描绘了两个兄弟的不同生活境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阶层差异和礼仪之道。
- 背诵
-
狂歌行,赠四兄注释
【啾啾唧唧】1.繁杂细碎声。唐杜甫《狂歌行赠四兄》:“日斜枕肘寝已熟,啾啾唧唧为何人。”《红楼梦》第八二回:“听得竹枝上不知有多少家雀儿的声儿,啾啾唧唧,叫个不住。”鲁迅《故事新编·采薇》:“这时候,太阳已经西沉,倦鸟归林,啾啾唧唧的叫着。”参见“啾唧”。2.谓身体小有不适。《儒林外史》第二七回:“太太身子里又有些啾啾唧唧的起来,隔日要请个医生,要吃八分银子的药。”参见“啾唧”。【四时八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唐杜甫《狂歌行赠四兄》:“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唐白居易《策林·立制度》:“故作四时八节,所以时寒燠、节风雨,不使之过差为沴也。”…展开【啾啾唧唧】1.繁杂细碎声。唐杜甫《狂歌行赠四兄》:“日斜枕肘寝已熟,啾啾唧唧为何人。”《红楼梦》第八二回:“听得竹枝上不知有多少家雀儿的声儿,啾啾唧唧,叫个不住。”鲁迅《故事新编·采薇》:“这时候,太阳已经西沉,倦鸟归林,啾啾唧唧的叫着。”参见“啾唧”。2.谓身体小有不适。《儒林外史》第二七回:“太太身子里又有些啾啾唧唧的起来,隔日要请个医生,要吃八分银子的药。”参见“啾唧”。【四时八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唐杜甫《狂歌行赠四兄》:“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唐白居易《策林·立制度》:“故作四时八节,所以时寒燠、节风雨,不使之过差为沴也。”折叠狂歌行,赠四兄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与兄长的不同人生追求和生活状态。作者与兄长年龄相同,但是兄长追求富贵权势,而作者则渴望功名成就。在秋雨连…展开这首诗描述了作者与兄长的不同人生追求和生活状态。作者与兄长年龄相同,但是兄长追求富贵权势,而作者则渴望功名成就。在秋雨连绵、道路泥泞的情况下,作者和鞴马早早起床,前往公卿朱门等待开锁。虽然兄长还沉睡在床上,但作者已经准备好开始一天的奔波。作者描述了嘉州的美景和畅饮纵乐的场面,同时也表现出对传统礼节和仪式的重视。最后,作者提到了兄长,虽然兄长生气或高兴的时候都非常真诚,但此时他已经熟睡,只有啾啾唧唧的声音陪伴他。整首诗既描绘了两个兄弟的不同生活境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阶层差异和礼仪之道。折叠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作者介绍
狂歌行,赠四兄原文,狂歌行,赠四兄翻译,狂歌行,赠四兄赏析,狂歌行,赠四兄阅读答案,出自杜甫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397782.html
诗词类别
杜甫的诗词
- 《奉寄别马巴州(时甫除京兆功曹在东川)》
- 《题壁画马歌(一作题壁上韦偃画歌。偃京兆人善画马)》
- 《弊庐遣兴,奉寄严公》
- 《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澧州觐省》
- 《夕烽》
- 《悲秋》
- 《洛阳》
- 《次晚洲》
- 《秋峡》
- 《赠郑十八贲(云安令)》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