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晋父监岳
- 济南刘夫子,生来逢百罹。
乃翁负长才,宦游至京西。
时当建炎间,寇盗纷不齐。
转徙入湖广,一家屡阽危。
五羊买海舟,万里向鲒埼。
舟破投永嘉,有如鸟择栖。
哀哀老治中,藁葬山之垂。
母家在衡阳,孤嫠往相依。
久臣漳滨疾,羁穷命如丝。
事母以孝闻,执丧礼无亏。
庐暮屏荤茹,至行彻丹墀。
有诏宠数蕃,得官只奉祠。
行年六十二,霜髯照庞眉。
慨然念防墓,千里来海涯。
西山如莲华,古今冢累累。
况此久宿草,芜秽不复治。
孝思虽甚切,冥漠何从推。
行道为兴叹,智力无所施。
有僧几九龄,自言记当时。
君闻亟叩请,东冈指荒基。
吾师慕泓公,少也从吾师。
墓中有版识,仓猝不暇碑。
素棺无石槨,灰炭周四围。
君方感斯言,钻穴从旁窥。
其言皆可验,自此不置疑。
惟余盖棺木,遗骨不堪移。
斲石表故阡,遂塞无穷悲。
此僧老而壮,斗酒如覆卮。
与君登山椒,下上几如飞。
竣事才数日,溘然不可为。
孝感人益仰,真有神相之。
君曰某不孝,迁奉致失期。
未得如有失,既得涕满颐。
嗟我诚寡陋,识君顾已迟。
一朝来短札,谓我从此辞。
皎皎真白驹,安得施絷维。
戴侯旧山长,参语心相知。
谓余当诗此,颓风激浇漓。
世出世间法,君方探玄机。
引证即賸语,焉用骫骳词。
衡阳尚寄书,当有鸿雁归。
后会渺无日,为赋古别离。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讲述了刘夫子的一生经历和他孝敬母亲的事迹。刘夫子出生时就遭受百般苦难,但他拥有着非凡的才华和志向。他曾在京城西部深受宠爱,但由于战乱和盗贼的困扰,他不得不迁居湖南,并多次面临危险。他努力工作以赡养家人,同时也侍奉母亲至孝,直到母亲去世后仍然坚持奉行各种孝道。最终,他在62岁高龄时离开人世,留下了无尽的悲痛和怀念。 这首诗的结构较为复杂,通过讲述刘夫子的传奇故事和哀悼他的离世来表达对生死与孝道等主题的思考和探索。其中也涉及到一些关于历史、文化和宗教的元素,如墓志铭、僧侣和神明等。总之,这首诗既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挽歌。
- 背诵
-
送刘晋父监岳注释
【古别离】歌辞名。《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一·古别离》宋郭茂倩题解:“《楚辞》曰:‘悲莫悲兮生别离。’《古诗》曰:‘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故后人拟之为《古别离》。”按,《乐府诗集》所收《古别离》,有南朝梁江淹、唐沉佺期、韦庄等人的作品,多写男女离别之情。…展开【古别离】歌辞名。《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一·古别离》宋郭茂倩题解:“《楚辞》曰:‘悲莫悲兮生别离。’《古诗》曰:‘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故后人拟之为《古别离》。”按,《乐府诗集》所收《古别离》,有南朝梁江淹、唐沉佺期、韦庄等人的作品,多写男女离别之情。折叠送刘晋父监岳诗意赏析
这首诗讲述了刘夫子的一生经历和他孝敬母亲的事迹。刘夫子出生时就遭受百般苦难,但他拥有着非凡的才华和志向。他曾在京城西部深…展开这首诗讲述了刘夫子的一生经历和他孝敬母亲的事迹。刘夫子出生时就遭受百般苦难,但他拥有着非凡的才华和志向。他曾在京城西部深受宠爱,但由于战乱和盗贼的困扰,他不得不迁居湖南,并多次面临危险。他努力工作以赡养家人,同时也侍奉母亲至孝,直到母亲去世后仍然坚持奉行各种孝道。最终,他在62岁高龄时离开人世,留下了无尽的悲痛和怀念。 这首诗的结构较为复杂,通过讲述刘夫子的传奇故事和哀悼他的离世来表达对生死与孝道等主题的思考和探索。其中也涉及到一些关于历史、文化和宗教的元素,如墓志铭、僧侣和神明等。总之,这首诗既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挽歌。折叠 -
楼钥
楼钥(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楼璩的三子,有兄长楼鐊、楼锡,与袁方、袁燮师事王默、李鸿渐、李若讷、郑锷等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历官温州教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大定九年(1169年),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嘉定六年(1213年)卒,谥宣献。袁燮写有行状。有子楼淳、楼濛(早夭)、…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作者介绍
送刘晋父监岳原文,送刘晋父监岳翻译,送刘晋父监岳赏析,送刘晋父监岳阅读答案,出自楼钥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536073.html
诗词类别
楼钥的诗词
- 《虎丘》
- 《周左司挽词》
- 《又谢申之示诗卷》
- 《太上皇帝圣体清康老母进封信安郡太夫人适斋除敷文阁学士有诗为贺次韵》
- 《王遂安挽词》
- 《次周益公韵》
- 《哭晴弟汪去伪墓》
- 《以十月桃杂松竹置瓶中草药照以镜屏用潚韵》
- 《杨圣可棋集余方归自桃源不及预次韵》
- 《适斋挂冠次韵》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