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秋山

出自宋朝李邴的《念奴娇
素光练净,映秋山、隐隐修眉横绿。
鳷鹊楼高天似水,碧瓦寒生银粟。
千丈斜晖,奔云涌雾,飞过卢仝屋。
更无尘气,满庭风碎梧竹。
谁念鹤发仙翁,当年曾共赏,紫岩飞瀑。
对影三人聊痛饮,一洗离愁千斛。
斗转参横,翩然归去,万里骑黄鹄。
满川霜晓,叫云吹断横玉。
念奴娇拼音解读
guāng liàn jìng
yìng qiū shān yǐn yǐn xiū méi héng 绿
zhī què lóu gāo tiān shuǐ
hán shēng yín
qiān zhàng xié huī
bēn yún yǒng
fēi guò tóng
gèng chén
mǎn tíng fēng suì zhú
shuí niàn xiān wēng
dāng nián céng gòng shǎng
yán fēi bào
duì yǐng sān rén liáo tòng yǐn
chóu qiān
dòu zhuǎn cān héng
piān rán guī
wàn huáng
mǎn chuān shuāng xiǎo
jiào yún chuī duàn hé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是一幅山水田园的景象,描述了一个美丽、宁静、祥和的环境。诗人运用自然景观来表达内心感受,赞美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瑰丽。 首先,诗人描述的是一幅秋天的景象,净白的月光映照在秋山上,使得山峰更加高耸挺拔。在这个美丽的背景下,诗人看到了一座高楼,鳷鹊楼,仿佛穿越云层似的高耸入云之中,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 接着,诗人描绘了这座楼房的材质,碧瓦寒生银粟,楼顶上的青色瓦片,在月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非常美丽。 接下来诗人再次回到自然景观,描述了一道千丈斜晖,奔云涌雾的景象,这道斜晖和云雾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从卢仝的房子前掠过。这里也没有任何的尘气,满庭风吹断了梧竹的枝叶,更显得清新宁静。 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观之余,又提到了一位仙翁,他与当年的诗人曾共赏紫岩飞瀑,现在是否还有人记得呢?这是对岁月流转和生命渐逝的思考。 最后,诗人写到三个人面对镜中的影像,在喝酒畅谈时,将内心深处的离愁苦恼洒在酒杯里,一洗千斛。最后,诗人与伴侣一起回家,骑着黄鹄飞驰万里,美好的夜晚就此结束。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念奴娇注释

【斗转参横】北斗转向,参星横斜。表示天色将明。宋韩元吉《水龙吟·题三峰阁咏英华女子》词:“斗转参横,半帘花影,一溪寒水。”明无名氏《鸣凤记·杨公劾奸》:“斗转参横,玉壶传点天阶晓。”清洪昇《长生殿·偷曲》:“你看河斜月落,斗转参横,不免回去罢。”…展开
【斗转参横】北斗转向,参星横斜。表示天色将明。宋韩元吉《水龙吟·题三峰阁咏英华女子》词:“斗转参横,半帘花影,一溪寒水。”明无名氏《鸣凤记·杨公劾奸》:“斗转参横,玉壶传点天阶晓。”清洪昇《长生殿·偷曲》:“你看河斜月落,斗转参横,不免回去罢。”折叠

念奴娇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一幅山水田园的景象,描述了一个美丽、宁静、祥和的环境。诗人运用自然景观来表达内心感受,赞美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瑰丽。…展开
这首诗是一幅山水田园的景象,描述了一个美丽、宁静、祥和的环境。诗人运用自然景观来表达内心感受,赞美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瑰丽。 首先,诗人描述的是一幅秋天的景象,净白的月光映照在秋山上,使得山峰更加高耸挺拔。在这个美丽的背景下,诗人看到了一座高楼,鳷鹊楼,仿佛穿越云层似的高耸入云之中,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 接着,诗人描绘了这座楼房的材质,碧瓦寒生银粟,楼顶上的青色瓦片,在月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非常美丽。 接下来诗人再次回到自然景观,描述了一道千丈斜晖,奔云涌雾的景象,这道斜晖和云雾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从卢仝的房子前掠过。这里也没有任何的尘气,满庭风吹断了梧竹的枝叶,更显得清新宁静。 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观之余,又提到了一位仙翁,他与当年的诗人曾共赏紫岩飞瀑,现在是否还有人记得呢?这是对岁月流转和生命渐逝的思考。 最后,诗人写到三个人面对镜中的影像,在喝酒畅谈时,将内心深处的离愁苦恼洒在酒杯里,一洗千斛。最后,诗人与伴侣一起回家,骑着黄鹄飞驰万里,美好的夜晚就此结束。折叠

作者介绍

李邴 李邴 李邴(1085-1146), 字汉老,号龙龛居士。济州任城人。生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卒于高宗绍兴十六年,年六十二岁。崇宁五年,1106年举进士第。累迁翰林学士。高宗即位,擢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苗傅、刘正彦反,邴谕以逆顺祸福之理,且密劝殿帅王元,俾以禁旅击贼。后为资政殿学士,上战阵、守备、措画、绥怀各五事,不报。闲居十七年,卒於泉州。谥文敏。邴著有草堂集一百卷,《宋史本…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316550.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