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共引离尊

出自宋朝秦观的《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
满庭芳拼音解读
shān wēi yún
tiān zhān shuāi cǎo
huà jiǎo shēng duàn qiáo mén
zàn tíng zhēng zhào
liáo gòng yǐn zūn
duō shǎo péng lái jiù shì
kōng huí shǒu
yān ǎi fēn fēn
xié yáng wài
hán wàn diǎn
liú shuǐ rào cūn
xiāo hún dāng
xiāng náng àn jiě
luó dài qīng fèn
màn yíng qīng lóu báo xìng míng cún
shí jiàn
jīn xiù shàng kōng hén
shāng qíng chù
gāo lóu wàng duàn
dēng huǒ huáng hū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个离愁别绪的场景。山上微微地笼罩着云雾,天空下垂着枯草,远处画角声渐渐消失在谯门之外。船只停靠,人们一起饮酒,边喝酒边谈论蓬莱旧事,但这些回忆已经消散于烟雾中。夕阳斜照,寒鸦成群,流水绕着孤村流过。在这个凄凉的时刻,人们品味酒,点燃香囊,解开轻盈的罗带,放纵自己,但那些在青楼里浅尝辄止的欢愉留不住时光,这样的别离何时才有相见的时候?心情伤感的人站在高楼上眺望远方,灯火已黄昏,唯有沉重的伤感陪伴左右。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满庭芳赏析

这首词写别情。上片主要写景,写秋日黄昏凄迷黯淡的景物以渲染离情之苦;下片着重抒情,通过对分手时情景的描绘进一步表现了主人公眷恋之情,其间亦融入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山抹微云,天粘衰草”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写景佳句。…展开
这首词写别情。上片主要写景,写秋日黄昏凄迷黯淡的景物以渲染离情之苦;下片着重抒情,通过对分手时情景的描绘进一步表现了主人公眷恋之情,其间亦融入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山抹微云,天粘衰草”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写景佳句。折叠

满庭芳注释

【山抹微云】宋秦观有《满庭芳》词,为苏轼所赏识。因词中有“山抹微云”句,故苏戏为句云:“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见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温(范温)尝预贵人家会,贵人有侍儿,善歌秦少游长短句,坐间略不顾温。温亦谨,不敢吐一语。及酒酣懽洽,侍儿者始问:‘此郎何人耶?’温遽起,叉手而对曰:‘某乃山抹微云女婿也。’闻者多絶倒。”范温,秦观婿。后因以为典。清朱彝尊《送程秀才还宣城》诗:“花飞春水都官句,山抹微云女婿诗。”诗题自注:“梅孝廉,庚女婿也。”…展开
【山抹微云】宋秦观有《满庭芳》词,为苏轼所赏识。因词中有“山抹微云”句,故苏戏为句云:“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见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温(范温)尝预贵人家会,贵人有侍儿,善歌秦少游长短句,坐间略不顾温。温亦谨,不敢吐一语。及酒酣懽洽,侍儿者始问:‘此郎何人耶?’温遽起,叉手而对曰:‘某乃山抹微云女婿也。’闻者多絶倒。”范温,秦观婿。后因以为典。清朱彝尊《送程秀才还宣城》诗:“花飞春水都官句,山抹微云女婿诗。”诗题自注:“梅孝廉,庚女婿也。”折叠

满庭芳诗意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个离愁别绪的场景。山上微微地笼罩着云雾,天空下垂着枯草,远处画角声渐渐消失在谯门之外。船只停靠,人们一起…展开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个离愁别绪的场景。山上微微地笼罩着云雾,天空下垂着枯草,远处画角声渐渐消失在谯门之外。船只停靠,人们一起饮酒,边喝酒边谈论蓬莱旧事,但这些回忆已经消散于烟雾中。夕阳斜照,寒鸦成群,流水绕着孤村流过。在这个凄凉的时刻,人们品味酒,点燃香囊,解开轻盈的罗带,放纵自己,但那些在青楼里浅尝辄止的欢愉留不住时光,这样的别离何时才有相见的时候?心情伤感的人站在高楼上眺望远方,灯火已黄昏,唯有沉重的伤感陪伴左右。折叠

作者介绍

秦观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少有才名,研习经史,喜读兵书。熙宁十年(1077),往谒苏轼于徐州,次年作《黄楼赋》,苏轼以为「有屈、宋姿」。元丰八年进士及第,授定海主簿,调蔡州教授。元祐三年(1088),应制科,进策论,除宣教郎、太学博士,校正秘书省书籍。六年,迁秘书省正字。预修《神宗实录》。时黄庭坚、晁补之、张耒亦在京师,观与…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364413.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