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书及沧浪
出自宋朝韩驹的《靖康元年自南都移黄州八月十六日华藏民老渡江见访于定山下院一夕别去以诗送之》- 大师游华藏,法席雄诸方。而我因夙缘,数入忧患场。
道眼宜见绝,交情未相忘。呼舟渡宣化,访我山之阳。
夜榻蒲蒻稳,秋山蕙兰香。问我当何之,笑指郡守章。
莫言千里殊,共此圆寂光。脱有云水客,附书及沧浪。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歌描述了诗人与一位高僧相遇的情景。高僧游览华藏寺,坐在法席上,展示着其广阔的佛法知识。而诗人因缘际会,来到忧患之地。尽管此时他已经看破了世间纷扰,但他渴望听闻更多高僧的佛法智慧,于是前往拜访。 夜晚,诗人在山中找到了高僧,二人聊天谈论佛法,畅谈交情。高僧告诉诗人不要被凡世所困扰,要寻求内心的平静。在别离之际,高僧让诗人将自己的消息带给远方的云水客,并赠送了一本书作为礼物。 整首诗意旨在表达诗人对佛法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高僧的崇敬和感激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人生苦难的无常和不确定性,只有通过修行佛法才能获得内在的平静和解脱。
- 背诵
-
靖康元年自南都移黄州八月十六日华藏民老渡江见访于定山下院一夕别去以诗送之诗意赏析
这首诗歌描述了诗人与一位高僧相遇的情景。高僧游览华藏寺,坐在法席上,展示着其广阔的佛法知识。而诗人因缘际会,来到忧患之地…展开这首诗歌描述了诗人与一位高僧相遇的情景。高僧游览华藏寺,坐在法席上,展示着其广阔的佛法知识。而诗人因缘际会,来到忧患之地。尽管此时他已经看破了世间纷扰,但他渴望听闻更多高僧的佛法智慧,于是前往拜访。 夜晚,诗人在山中找到了高僧,二人聊天谈论佛法,畅谈交情。高僧告诉诗人不要被凡世所困扰,要寻求内心的平静。在别离之际,高僧让诗人将自己的消息带给远方的云水客,并赠送了一本书作为礼物。 整首诗意旨在表达诗人对佛法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高僧的崇敬和感激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人生苦难的无常和不确定性,只有通过修行佛法才能获得内在的平静和解脱。折叠 -
韩驹
韩驹(1080~1135)北宋末南宋初江西诗派诗人,诗论家。字子苍,号牟阳,学者称他陵阳先生。陵阳仙井(治今四川仁寿)人。少时以诗为苏辙所赏。徽宗政和初,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因被指为苏轼之党谪降,后复召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宣和五年(1123)除秘书少监,六年,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高宗立,知江州。绍兴五年(1135)卒。写诗讲究韵律,锤字炼句,追求…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234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