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朝司马光的《训俭示康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训俭示康拼音解读
        běn hán jiā
shì qīng bái xiàng chéng
xìng huá
wéi ér
zhǎng zhě jiā jīn yín huá měi zhī
zhé xiū nǎn zhī
èr shí tiǎn míng
wén yàn dài huā
tóng nián yuē jūn wéi
nǎi zān huā
píng shēng hán
shí chōng
gǎn gòu jiǎo gàn míng
dàn shùn xìng ér
zhòng rén jiē shē wéi róng
xīn jiǎn wéi měi
rén jiē chī lòu
wéi bìng
yīng zhī yuē kǒng chēng xùn níng
yòu yuē yuē shī zhī zhě xiān
yòu yuē shì zhì dào
ér chǐ è è shí zhě
wèi
rén jiǎn wéi měi
jīn rén nǎi jiǎn xiàng gòu bìng
zāi
        jìn suì fēng yóu wéi chǐ
zǒu lèi shì
nóng niè
tiān shèng zhōng
xiān gōng wéi qún pàn guān
zhì wèi cháng zhì jiǔ
huò sān háng háng
duō guò háng
jiǔ shì
guǒ zhǐ zǎo shì zhī lèi
yáo zhǐ hǎi cài gēng
yòng
dāng shí shì jiā jiē rán
rén xiàng fēi
huì shù ér qín
báo ér qíng hòu
jìn shì jiā
jiǔ fēi nèi
guǒ yáo fēi yuǎn fāng zhēn
shí fēi duō pǐn
mǐn fēi mǎn àn
gǎn huì bīn yǒu
cháng liàng yuè yíng
rán hòu gǎn shū
gǒu huò rán
rén zhēng fēi zhī
wéi lìn
suí zhě
gài xiān
jiē
fēng tuí shì
wèi zhě suī néng jìn
rěn zhù zhī
        yòu wén wén jìng gōng wéi xiàng
zhì fēng qiū mén nèi
tīng shì qián jǐn róng xuán
huò yán tài ài
gōng xiào yuē dāng chuán sūn
wéi zǎi xiàng tīng shì chéng ài
wéi tài zhù fèng tīng shì kuān
cān zhèng gōng wéi jiàn guān
zhēn zōng qiǎn shǐ 使 zhào zhī
jiǔ jiā
wèn suǒ lái
shí duì
shàng yuē qīng wéi qīng wàng guān
nài yǐn jiǔ
duì yuē chén jiā pín
zhì mǐn yáo guǒ
jiù jiǔ jiā shāng zhī
shàng yǐn
zhòng zhī
zhāng wén jiē wéi xiàng
fèng yǎng wéi yáng zhǎng shū shí
suǒ qīn huò guī zhī yuē gōng jīn shòu fèng shǎo
ér fèng ruò
gōng suī xìn qīng yuē
wài rén yǒu gōng sūn bèi zhī
gōng shǎo cóng zhòng
gōng tàn yuē jīn zhī fèng
suī jiā jǐn shí
huàn néng
rén zhī cháng qíng
yóu jiǎn shē
yóu shē jiǎn nán
jīn zhī fèng néng cháng yǒu
shēn néng cháng cún
dàn jīn
jiā rén shē jiǔ
néng dùn jiǎn
zhì shī suǒ
ruò wèi wèi shēn cún shēn wáng
cháng
xián zhī shēn móu yuǎn
yōng rén suǒ zāi
        sūn yuē jiǎn
zhī gòng
chǐ
è zhī
gòng
tóng
yán yǒu zhě jiē yóu jiǎn lái
jiǎn guǎ
jūn guǎ
zhí dào ér háng
xiǎo rén guǎ
néng jǐn shēn jiē yòng
yuǎn zuì fēng jiā
yuē jiǎn
zhī gòng
chǐ duō
jūn duō tān guì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我本来出身在卑微之家,世世代代以清廉的家风相互承袭。我生性不喜欢奢华浪费。从幼儿时起,长辈把金银饰品和华丽的服装加在我身上,总是感到羞愧而把它们抛弃掉。二十岁忝中科举,闻喜宴上独有我不戴花。同年中举的人说:“皇帝的恩赐不能违抗。”于是才在头上插一枝花。一辈子对于衣服取其足以御寒就行了,对于食物取其足以充饥就行了,但也不敢故意穿脏破的衣服以显示与众不同而求得好名声,只是顺从我的本性做事罢了。一般的人都以奢侈浪费为荣,我心里唯独以节俭朴素为美,人们都讥笑我固执鄙陋,我不认为这没什么不好。回答他们说:“孔子在说:‘与其骄纵不逊,宁可简陋寒酸,又说:‘因为节约而犯过失的很少’,又说:‘有志于探求真理而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看作美德,当今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哎,真奇怪呀!”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近年来的风气尤为奢侈浪费,跑腿的大多穿士人衣服,农民穿丝织品做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担任群牧司判官,有客人来未尝不备办酒食,有时行三杯酒,或者行五杯酒,最多不超过七杯酒。酒是从市场上买的,水果只限于梨子、枣子、板栗、柿子之类,菜肴只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餐具用瓷器、漆器。当时士大夫家里都是这样,人们并不会有什么非议。聚会虽多,但只是礼节上殷勤,用来作招待的东西虽少,但情谊深。近来士大夫家,酒假如不是按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菜肴假如不是远方的珍品特产,食物假如不是多个品种、餐具假如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宾客好友,常常是经过了几个月的经办聚集,然后才敢发信邀请。如果不这样做,人们就会争先责怪他,认为他鄙陋吝啬。所以不跟着习俗随风倒的人就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有权势的人即使不能禁止,能忍心助长这种风气吗?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御孙说:“节俭,是最大的品德;奢侈,是最大的恶行。”共,就是同,是说有德行的人都是从节俭做起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费用,避免犯罪,使家室富裕,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的品德共有的特点。”如果奢侈就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恋爱慕富贵,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挥霍,败坏家庭,丧失生命,因此,做官的人如果奢侈必然贪污受贿,平民百姓如果奢侈必然盗窃别人的钱财。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恶行。”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过去正考父用饘粥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此推知他的后代必出显达的人。季文子辅佐鲁文公、宣公、襄公三君王时,他的小妾不穿绸衣,马不喂小米,当时有名望的人认为他忠于公室。管仲使用的器具上都精雕细刻着多种花纹,戴的帽子上缀着红红的帽带,住的房屋里,连斗拱上都刻绘着山岳图形,连梁上短柱都用精美的图案装饰着。孔子看不起他,认为他不是一个大才。公叔文子在家中宴请卫灵公,史鰌推知他必然会遭到祸患,到了他儿子公叔戌时,果然因家中豪富而获罪,以致逃亡在外。何曾一天饮食要花去一万铜钱,到了他的孙子这一代就因为骄奢而家产荡尽。石崇以奢侈靡费的生活向人夸耀,最终因此而死于刑场。近代寇莱公豪华奢侈堪称第一,但因他的功劳业绩大,人们没有批评他,子孙习染他的这种家风,现在大多穷困了。其他因为节俭而树立名声,因为奢侈而自取灭亡的人还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上面姑且举出几个人来教导你。你不仅仅自身应当实行节俭,还应当用它来教导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作风习俗。

参考资料:

1、 中华美德书编写组.《中华美德书》.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334-336
2、 王水照.《宋朝散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6
3、 余春明.《教苑撷英 余春明语文教学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34-235
4、 张谦亨,张秋菊.《中学文言解疑辞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716-717
5、 吴海.从《训俭示康》的“训”字谈起,湖州师专学报,1996,(1)
6、 韩志柏,邱海林.《训俭示康》的“训”作何解?,中学语文,1999,(7)
7、 薛兴臻.《训俭示康》中“共”的音和义,语文月刊,1996,(10).
8、 赵荣民.《训俭示康》注释订误,中学语文教学,1961,(20).
9、 唐祖闳.《训俭示康》注释质疑,语文学习,1994,(10)
10、 周卓敏.《训俭示康》中两条注释的商榷,语文知识,1997,(1).
11、 魏忠道,章英贤.《新增古诗文译释》.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87-98
12、 周显忠.《博古今文》.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68-670
13、 章培恒,王国安.《高中古诗文辞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588-591
14、 姚家祥,戈纪敏,谷衍奎.《高中文言文注译讲评及阅读能力训练》.北京:气象出版,1998:112-113
参考资料:
1、 中华美德书编写组.《中华美德书》.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334-336,2、 王水照.《宋朝散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6,3、 余春明.《教苑撷英 余春明语文教学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34-235,4、 张谦亨,张秋菊.《中学文言解疑辞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716-717,5、 吴海.从《训俭示康》的“训”字谈起,湖州师专学报,1996,(1),6、 韩志柏,邱海林.《训俭示康》的“训”作何解?,中学语文,1999,(7),7、 薛兴臻.《训俭示康》中“共”的音和义,语文月刊,1996,(10).,8、 赵荣民.《训俭示康》注释订误,中学语文教学,1961,(20). ,9、 唐祖闳.《训俭示康》注释质疑,语文学习,1994,(10),10、 周卓敏.《训俭示康》中两条注释的商榷,语文知识,1997,(1). ,11、 魏忠道,章英贤.《新增古诗文译释》.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87-98,12、 周显忠.《博古今文》.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68-670,13、 章培恒,王国安.《高中古诗文辞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588-591,14、 姚家祥,戈纪敏,谷衍奎.《高中文言文注译讲评及阅读能力训练》.北京:气象出版,1998:112-113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训俭示康:阐释节俭(对于“立名”的重要意义)给康看。训,训释、解释。寒家:指门第低微,余资少。清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清正廉洁的家风。华靡:生活豪华奢侈。乳儿:幼儿。长者:长辈。羞赧:害羞。忝科名:名列进士的科名。同年:同榜登科的人。簪:插、戴。充腹:吃饱。垢弊:肮脏破烂的衣服。矫俗干名:故意用不同流俗的姿态来猎取名誉。顺吾性:顺从我的天性。俭素:节俭朴素。固陋:浅陋。病:缺点。与其不逊也宁固:与其骄纵不逊,宁可简陋寒酸。不逊,骄傲。约:节俭。鲜:少。志于道:有志于追求道。未足:不值得。议:议论诟病:讥议、批评。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异:奇怪。近岁:指宋神宗元丰年间。走卒:当差的。丝履:丝织的鞋。天圣:宋仁宗年号(1023~1032)。群牧:主管国家马匹的机构。置酒:摆酒席。皆然:都这样。非:认为不对。会:聚会。礼勤:礼意殷勤。物薄:食物简单。内法:内宫酿酒之法。远方珍异:来自远方的奇珍异果。品:种类。营聚:张罗、准备。发书:发出请柬。苟或:如果有人。鄙吝:吝啬。随俗靡:跟风随俗。靡,倾、倒。颓弊:败坏。居位者:有权势的人。忍:忍心。


  厅事:办公或接待宾客的厅堂。旋马:马转身。隘:狭窄。诚:确实。太祝奉礼:太常寺的两个官职,主管祭祀。常由功臣子孙担任。得于酒家:在酒馆找到。所来:从何处来。以实对:把实情说出。卿:皇帝对大臣的称呼。清望官:尊贵而有名望的清官。酒肆:酒馆。就:借着。觞之:请人喝酒。无隐:坦言,不隐瞒。盖:更加。自奉养:自己生活享受。掌书记:唐朝官名,相当于宋朝判官,故以此代称。所亲:“所”字加动词构成所字结构,这里相当于名词性短语,意为“所亲近的人”。清约:清廉节约。从众:和众人一样。锦衣玉食:即“衣锦衣,食玉食”,穿高贵的服装,吃珍贵的食品。顾:但。顿:马上。失所:无存身之地。庸人:凡人,平常人。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共:通“洪”,大。寡欲:欲望很少。不役于物:不受外物的牵扯、制约。直道而行:行正直之道,指任何事情都敢于诚实不欺地去做。小人:指普通百姓。谨身节用:约束自己,节约用度。远、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使……丰。枉道:不按正道行事。速祸:招致祸患。速,招。多求:多方搜求。妄用:浪费。居官:做官时。贿:贪赃受贿。居乡:不做官时。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其后:他的后代。达人:显达的人。以为忠:认为他忠于公室。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纮:帽带山节:刻有山形的斗拱。藻棁:用美丽图案装饰的梁上短柱。棁,梁上的短柱。享:宴请。及祸:遭到祸患。得罪:惹上罪名。出亡:逃亡别国。骄溢:骄横豪奢。倾家:丧失全部家产。夸人:炫耀。卒:终于。东市:刑场。冠:领先。习:染上。立名:树立名声。遍数:全部列举非徒:不仅。身:自身。服行:实行。

参考资料:

1、 中华美德书编写组.《中华美德书》.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334-336
2、 王水照.《宋朝散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6
3、 余春明.《教苑撷英 余春明语文教学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34-235
4、 张谦亨,张秋菊.《中学文言解疑辞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716-717
5、 吴海.从《训俭示康》的“训”字谈起,湖州师专学报,1996,(1)
6、 韩志柏,邱海林.《训俭示康》的“训”作何解?,中学语文,1999,(7)
7、 薛兴臻.《训俭示康》中“共”的音和义,语文月刊,1996,(10).
8、 赵荣民.《训俭示康》注释订误,中学语文教学,1961,(20).
9、 唐祖闳.《训俭示康》注释质疑,语文学习,1994,(10)
10、 周卓敏.《训俭示康》中两条注释的商榷,语文知识,1997,(1).
11、 魏忠道,章英贤.《新增古诗文译释》.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87-98
12、 周显忠.《博古今文》.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68-670
13、 章培恒,王国安.《高中古诗文辞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588-591
14、 姚家祥,戈纪敏,谷衍奎.《高中文言文注译讲评及阅读能力训练》.北京:气象出版,1998:112-113
参考资料:
1、 中华美德书编写组.《中华美德书》.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334-336
,
2、 王水照.《宋朝散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6
,
3、 余春明.《教苑撷英 余春明语文教学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34-235
,
4、 张谦亨,张秋菊.《中学文言解疑辞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716-717
,
5、 吴海.从《训俭示康》的“训”字谈起,湖州师专学报,1996,(1)
,
6、 韩志柏,邱海林.《训俭示康》的“训”作何解?,中学语文,1999,(7)
,
7、 薛兴臻.《训俭示康》中“共”的音和义,语文月刊,1996,(10).
,
8、 赵荣民.《训俭示康》注释订误,中学语文教学,1961,(20).
,
9、 唐祖闳.《训俭示康》注释质疑,语文学习,1994,(10)
,
10、 周卓敏.《训俭示康》中两条注释的商榷,语文知识,1997,(1).
,
11、 魏忠道,章英贤.《新增古诗文译释》.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87-98
,
12、 周显忠.《博古今文》.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68-670
,
13、 章培恒,王国安.《高中古诗文辞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588-591
,
14、 姚家祥,戈纪敏,谷衍奎.《高中文言文注译讲评及阅读能力训练》.北京:气象出版,1998:112-113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第一段说明作者自己年轻时就不喜欢华靡,崇尚节俭;虽受世人讥笑,自己却不以为病。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先交代了自己的家世,说明勤俭持家是他们家一贯的作风,这就为结尾教训儿孙应当厉行节约,以保持优良家风作好了铺垫。接着列举三个事例说明自己不喜欢奢靡的性格与作风;一是从幼儿时起,就不喜欢穿着金银华美之服;二是考中进士,参加闻喜宴时,独不戴花,经同年规劝,乃簪一花;三是平生布衣蔬食,但求蔽寒果腹,在遭到别人的讥笑时,也不以此为缺陷。文章是写给儿辈看的,在文中列举自己的生平事迹,现身说法,亲切动人。

  第二段慨叹近年风俗侈靡,与宋朝初年大不相同,然后说居高位的人不应随波逐流。作者开始就列举风俗奢靡的具体表现:一是衣着日尚华丽;二是饮食趋向精细丰腴,以宋初士大夫家宴客情况与近年士大夫家宴客情况来对比说明。衣食固已如此,其余自可想见。列举两点以赅其余,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最后以一个反诘句,对居高位者随波逐流的做法,委婉地进行了批评。

  第三段举出宋朝初年李、鲁、张三人崇尚节俭的言行加以表扬,赞叹大贤的深谋远虑,非庸人所能及。作者在指出近年风俗侈靡以后,又举出宋初大贤的节俭事例来反衬近年与宋初风俗习惯的不同。宰相李沆居第厅事前仅容旋马,他并不以为太隘,反而认为这里作为太祝祭祀和奉礼司仪的地方已经很宽了。参政鲁宗道,由于家贫无肴果,只好宴客于酒家。张知自从当了宰相以后,生活享受仍和在河阳作节度判官时一样。这这三个人都身居高位而能励行节约,保持勤俭作风。这样的深谋远虑,深为作者叹服。

  第四段引用御孙的话加以解说,从道理上阐明俭和侈必致的后果。上述以近年风俗的侈靡与宋初大贤的节俭对比,从正反两面来突出近年风俗侈靡的程度。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引用了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的话,指出节俭是有德之人所共同具有的行为。人们生活俭朴了那么私心杂念也就少了。人们生活奢侈了,私心杂念也就多了。所以,他们做官时就必然受贿,在乡间为民时,就必然盗窃他人的财物。这就从道理上阐明了节俭和奢侈必然导致的后果。俭和侈的利害关系,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五段再以正反两面的事实为证,连举六个古人和当代人的事迹,说明俭能立名,侈必自败。最后以训词收束全篇。

  文章先叙述自己素来以节俭朴素为美德,对别人的讥笑不以为然,并说自己并非故作不同流俗而沽名钓誉,乃顺应自己的性情;又追忆天圣年间士大夫往来宴聚普遍尚俭的旧事,慨叹近日愈趋侈靡的风气;接着以本朝有识之士的俭朴美德为例,说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再引述古人的遗训,分析“俭”与“侈”的得失利弊;最后以古人俭、奢的历史事实,阐明俭能列名得福,奢必招祸自败,勉励子孙行俭戒奢,保持家风。所论虽是为子孙后代保全身家性命着想,但于后世颇具教益。全文平实自然,明白如话,广征博引,说理透彻。虽是告诫后人,却不板着严肃面孔正面训诫,而是以老人回首往事、今昔对比的亲切语调信笔写来,未经心组织而自然成理。

参考资料:

1、 财经类中专语文教材编写组.《语文 第二册 说明文和议论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128-13
2、 林非.《中国散文大辞典》.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参考资料:
1、 财经类中专语文教材编写组.《语文 第二册 说明文和议论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128-130
,
2、 林非.《中国散文大辞典》.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训俭示康诗意赏析

这篇文章主要谈论了作者对于现代风俗侈靡的批评和自己秉持俭素之道的态度。作者认为现今人们追求奢华和浪费,而他自己则坚持简朴…展开
这篇文章主要谈论了作者对于现代风俗侈靡的批评和自己秉持俭素之道的态度。作者认为现今人们追求奢华和浪费,而他自己则坚持简朴,以顺从自己的本性为准则。他引用了孔子的话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列举了一些历史人物作为例子,说明了俭朴与奢华的不同影响。 作者认为,过去人们在生活中也比较简朴,不像现在人们追求奢侈和浪费。他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他认为,过去人们做官、待客还是相对简单的,但仍然很有礼仪和热情。而现在人们已经完全改变了他们的方式,使得仪式变得非常复杂和昂贵,让人感到无法接近。此外,作者还引用了历史上一些贤者的言行,展示了他们的深思熟虑和超脱尘俗的品格,与当今社会的奢华浮夸形成强烈对比。 最后,作者希望读者能够理解和践行俭朴的道德价值观,并将其传承给下一代。他认为,俭朴是一种美德,能够带来平静和内心的满足感,而奢侈则会导致浪费和不必要的负担。因此,作者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寻找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生活方式。折叠

作者介绍

司马光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元年(1038)进士,签判武成军,累迁大理寺丞、起居舍人。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之中知谏院。神宗初,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反对与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判西京御史台。后闲居洛阳,专修《资治通鉴》。哲宗立,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在相位八月而卒,年六十八,赠太师、温国…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268003.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