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则死法

出自宋朝苏轼的《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记游松风亭拼音解读
        cháng huì zhōu jiā yòu
zòng sōng fēng tíng xià
jiù tíng zhǐ
wàng tíng shàng zài
wèi shì dào
liáng jiǔ
yuē jiān yǒu shèn me xiē chù
yóu shì guà gōu zhī
jiě tuō
ruò rén
suī bīng zhèn xiàng jiē
shēng léi tíng
jìn
tuì 退
dāng nín me shí fáng shú xiē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yòu)寺,纵(zòng)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nèn)么时也不妨熟歇。
  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参考资料:

1、 苏轼著.东坡集 插图本 增订版:凤凰出版社,2013.04:第263-264页
2、 林薇编著;吴小林主编.山水有清音 古代游记小品: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04:第89-90页
参考资料:
1、 苏轼著.东坡集 插图本 增订版:凤凰出版社,2013.04:第263-264页,2、 林薇编著;吴小林主编.山水有清音 古代游记小品: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04:第89-90页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yòu)寺,纵(zòng)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nèn)么时也不妨熟歇。
  松风亭:在广东省惠阳县东弥陀寺后山岭上。尝:曾经。寓居:暂居。惠州:今广东惠阳县。嘉祐寺:故址在白鹤峰以东,明朝改建城隍庙。纵步:放开脚步走。就:靠近。止息:停下来休息。宇:屋檐。木末:树梢。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由是:因此。虽:即使。兵阵:两军对阵交锋。死敌:死于敌手。死法:死于军法。恁么时:这时候。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

参考资料:

1、 苏轼著.东坡集 插图本 增订版:凤凰出版社,2013.04:第263-264页
2、 林薇编著;吴小林主编.山水有清音 古代游记小品: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04:第89-90页
参考资料:
1、 苏轼著.东坡集 插图本 增订版:凤凰出版社,2013.04:第263-264页
,
2、 林薇编著;吴小林主编.山水有清音 古代游记小品: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04:第89-90页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文章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从“意谓如何得到”,悟出世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的道理。这种即时放下,随遇而安,“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的旷达态度,正是苏轼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磨砺中,触动外物,偶然得之的。一件本来令人沮丧的遭遇,换个角度想,豁然开朗,“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这种思考方式,在后来贬谪过程中不断从苏轼笔下表现出来,这既是苏轼对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种积极反抗——以乐处哀,又是苏轼在具体现实中始终不堕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种旷远开阔境地的呈示。

  文章读来有味,是因为作者写出了他由“思欲就床止息”到悟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后的自得心情。这自得既表现在他对作出决定后“是心”“忽得解脱”的描述,又表现在他对“若人悟此”当有之事的想像。其实,他的自得,实是对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肯定。小品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并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思之所至,笔亦随之。又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永,能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文中写苏轼思绪变化过程,跌宕起伏,顿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话说出,真率亲切。其间几处宋时口语的运用,更能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熊礼汇编撰.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 (第二版):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7.8 第2版:第541页
2、 陶文鹏,郑园编选.苏轼集:凤凰出版社,26.11:第318页
3、 蒋松源主编.历代小品山水:崇文书局,21.1:第228页
4、 陈霞村,阎凤梧著.唐宋八大家文选 下:三晋出版社,28.8:第47页
参考资料:
1、 熊礼汇编撰.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 (第二版):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7.08 第2版:第541页
,
2、 陶文鹏,郑园编选.苏轼集:凤凰出版社,2006.11:第318页
,
3、 蒋松源主编.历代小品山水:崇文书局,2010.01:第228页
,
4、 陈霞村,阎凤梧著.唐宋八大家文选 下:三晋出版社,2008.08:第407页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记游松风亭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惠州嘉祐寺散步时感到疲乏,想要在松风亭中歇息,但又不知道该停留在哪里。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作者突然…展开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惠州嘉祐寺散步时感到疲乏,想要在松风亭中歇息,但又不知道该停留在哪里。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作者突然醒悟,意识到无论何时都可以找到一个适合歇息的地方。这种领悟让作者像解脱似地释放了自己,作者认为这样的领悟即使在战场上也能派上用场,不管面临什么情况都能够从中获得平静和安宁。折叠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朝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344752.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