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来相看
出自元朝刘崧的《靖安刘节妇诗》- 春花逐飘风,不复返故枝。妇人守中闺,死别生不离。
借问闺中妇,守此将为谁。岂但伤所天,恒恐宗事隳。
念昔初嫁日,委币充房帷。母也为我笄,姊妹为我缡。
祝我出门去,事夫永相宜。夫家庭前树,两见春葳蕤。
下有紫鸳鸯,双双戏清池。思同郑鸡鸣,忍歌秦扊扅。
君子不百年,弃捐忽如违。高堂无老姑,所有乳下儿。
不知后生死,身在义则随。势弱将易摇,众言生间危。
譬彼鸟方鷇,阚窥笑群鸱。又如孤栖燕,徒劳飞雀思。
亲戚来相看,怜我青娥眉。叹息劝且言,悯我寒与饥。
含悽谢所亲,抆泪洗铅脂。指天唾出血,誓死终不移。
结髦覆儿额,裹衣承涕洟。妾身未即死,会见成人时。
夜绩坐达晨,晨理机中丝。卖丝教买书,读书以为资。
上承祖先祀,下衍嗣续期。忽忽八十馀,子孙足娱嬉。
甘旨虽在口,终然有馀悲。举案奉岁时,升堂陈棬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是唐代女诗人刘采春写的《闺意》。从妇女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她对于妇女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第一段描述了春天花朵随风飘散的景象,与此同时,妇女守在中闺之中却生死不离。作者借此来反思女性的命运,无法自主地选择生活方式和归宿。 第二段提出了一个问题:守中闺的目的是为了谁?作者认为,守中闺的女子除了要忠于天命之外,还必须担负起家庭和宗族的责任。如果不能恪尽职守,就可能会导致家族衰败。 第三段描述了作者初嫁时的情形。当时母亲为她赠送金银等物以凑成嫁妆,而姊妹们则缝制婚纱陪伴她。临行前祖母祝她与夫永相宜,并指着树下的春花葳蕤表示一定会再见到。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家族传统和感情的重视。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现在的处境,已经年老体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她用鸟和燕子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无助和彷徨,同时也提到了亲戚的关心和帮助。 第五段展现出了作者的坚强和执着。即使身处困境,她仍然在为家族传统和后代延续而努力。她把自己的苦难和斗争视为一种资本,通过读书来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最后一句“升堂陈棬”是指庆祝寿辰时所做的事情,可以看出作者已经活了8多岁。整首诗以闺中女性的视角���发,反映了当时女性的命运和生存状态,充满了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感慨。
- 背诵
-
靖安刘节妇诗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女诗人刘采春写的《闺意》。从妇女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她对于妇女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第一段描述了春天花朵随风飘…展开这首诗是唐代女诗人刘采春写的《闺意》。从妇女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她对于妇女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第一段描述了春天花朵随风飘散的景象,与此同时,妇女守在中闺之中却生死不离。作者借此来反思女性的命运,无法自主地选择生活方式和归宿。 第二段提出了一个问题:守中闺的目的是为了谁?作者认为,守中闺的女子除了要忠于天命之外,还必须担负起家庭和宗族的责任。如果不能恪尽职守,就可能会导致家族衰败。 第三段描述了作者初嫁时的情形。当时母亲为她赠送金银等物以凑成嫁妆,而姊妹们则缝制婚纱陪伴她。临行前祖母祝她与夫永相宜,并指着树下的春花葳蕤表示一定会再见到。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家族传统和感情的重视。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现在的处境,已经年老体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她用鸟和燕子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无助和彷徨,同时也提到了亲戚的关心和帮助。 第五段展现出了作者的坚强和执着。即使身处困境,她仍然在为家族传统和后代延续而努力。她把自己的苦难和斗争视为一种资本,通过读书来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最后一句“升堂陈棬”是指庆祝寿辰时所做的事情,可以看出作者已经活了80多岁。整首诗以闺中女性的视角���发,反映了当时女性的命运和生存状态,充满了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感慨。折叠 -
刘崧
(1321—1381)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4823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