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本无为

出自元朝丁鹤年的《送铁佛寺益公了庵朝京游浙
世尊出西域,教化极东土。大道本无为,盛德人所慕。
只今灭度二千年,授经弟子如亲传。我生懒僻苦贪佛,或谓三生有胜缘。
武昌铁佛古名刹,兵燹荐臻孰承乏。益公崛起振宗风,至味啖人如嚼蜡。
相逢一笑即相亲,下榻东轩忘主宾。薰炉茗椀坐清夜,从容软语温如春。
晓来别我朝京国,短策轻包适吴越。吴越山水天下奇,宝坊金刹皆人杰。
公今参访必遇人,六根一扫无纤尘。钱唐潮音华顶月,独露堂堂见本真。
从此平生大事毕,顿觉身心乐无极。踢翻大海水逆流,半夜中天出红日。
我有故人僧中雄,不远千里来诗筒。烦公问讯向何处,说法今留兜率宫。
送铁佛寺益公了庵朝京游浙拼音解读
shì zūn chū 西
jiāo huà dōng
dào běn wéi
shèng rén suǒ
zhī jīn miè èr qiān nián
shòu jīng qīn chuán
shēng lǎn tān
huò wèi sān shēng yǒu shèng yuán
chāng tiě míng shā
bīng xiǎn jiàn zhēn shú chéng
gōng jué zhèn zōng fēng
zhì wèi dàn rén jiáo
xiàng féng xiào xiàng qīn
xià dōng xuān wàng zhǔ bīn
xūn míng wǎn zuò qīng
cóng róng ruǎn wēn chūn
xiǎo lái bié cháo jīng guó
duǎn qīng bāo shì yuè
yuè shān shuǐ tiān xià
bǎo fāng jīn shā jiē rén jié
gōng jīn cān fǎng 访 rén
liù gēn sǎo xiān chén
qián táng cháo yīn huá dǐng yuè
táng táng jiàn běn zhēn
cóng píng shēng shì
dùn jiào shēn xīn
fān hǎi shuǐ liú
bàn zhōng tiān chū hóng
yǒu rén sēng zhōng xióng
yuǎn qiān lái shī tǒng
fán gōng wèn xùn xiàng chù
shuō jīn liú dōu gō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写了佛教的传播和修行过程。第一部分描述佛陀从西域到东土传道,表达了佛法本质上是无为而治的思想,以及人们对盛德(指佛法的伦理规范)的崇拜。第二部分是诗人对自己修行历程的反思,描述了自己懒僻、贪念重,但同时也坚信自己有与佛缘分。第三部分描写了武昌铁佛的历史和益公的功业,通过这些景点展示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第四部分是诗人与友人相遇的描写,展现了佛教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第五部分是旅游描写,将佛教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充满赞美之情。第六部分描写了一个参访者的修行历程,表现出佛教信仰的力量以及修行所带来的喜悦和解脱。最后一部分则是诗人与故友相逢,分享修行心得,并留宿在兜率宫,意味着佛教信仰的长久传承。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送铁佛寺益公了庵朝京游浙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佛教的传播和修行过程。第一部分描述佛陀从西域到东土传道,表达了佛法本质上是无为而治的思想,以及人们对盛德(指…展开
这首诗描写了佛教的传播和修行过程。第一部分描述佛陀从西域到东土传道,表达了佛法本质上是无为而治的思想,以及人们对盛德(指佛法的伦理规范)的崇拜。第二部分是诗人对自己修行历程的反思,描述了自己懒僻、贪念重,但同时也坚信自己有与佛缘分。第三部分描写了武昌铁佛的历史和益公的功业,通过这些景点展示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第四部分是诗人与友人相遇的描写,展现了佛教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第五部分是旅游描写,将佛教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充满赞美之情。第六部分描写了一个参访者的修行历程,表现出佛教信仰的力量以及修行所带来的喜悦和解脱。最后一部分则是诗人与故友相逢,分享修行心得,并留宿在兜率宫,意味着佛教信仰的长久传承。折叠

作者介绍

丁鹤年 丁鹤年 元末明初诗人、养生家,京城老字号“鹤年堂”创始人。 诗人,有《丁鹤年集》传世。 著名孝子,为明初十大孝子之一。以73岁高龄为母守灵达17载,直到90岁去世。《四库全书》中收录的《丁孝子传》和《丁孝子诗》即是他的事迹。诗开篇赞曰:“丁鹤年精诚之心上达九天,丁鹤年精诚之心下达九泉。”…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4832324.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