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梵音兮至索溟

出自南北朝江淹的《杂三言 构象台
小序予上国不才。
黜为中山长史。
待罪三载。
究识烟霞之状。
既对道书。
官又无职。
笔墨之势。
聊为后文。
曰上妙兮道之精。
道之精兮俗为名。
名可宗兮圣风立。
立圣风兮兹教生。
写经记兮记图剎。
画影象兮在丹青。
起净法兮出西海。
流梵音兮至索溟
网紫宙兮洽万品。
冠璇寓兮济羣生。
余汩阻兮至南国。
迹已徂兮心未扃。
立孤台兮山岫。
架半室兮江汀。
累青杉于涧构。
积红石于林棂。
云八重兮七色。
山十影兮九形。
金灯兮江篱。
环轩兮匝池。
相思兮豫章。
戴雪兮抱霜。
栽异木而同秀。
钟杂草而一香。
苔藓生兮绕石户。
莲花舒兮绣池梁。
伊日月之寂寂。
无人音与马迹。
躭禅情于云径。
守息心于端砵。
永结意于鹫山。
长憔悴而不惜。
杂三言 构象台拼音解读
xiǎo shàng guó cái
chù wéi zhōng shān zhǎng shǐ
dài zuì sān zǎi
jiū shí yān xiá zhī zhuàng
duì dào shū
guān yòu zhí
zhī shì
liáo wéi hòu wén
yuē shàng miào dào zhī jīng
dào zhī jīng wéi míng
míng zōng shèng fēng
shèng fēng jiāo shēng
xiě jīng chà
huà yǐng xiàng zài dān qīng
jìng chū 西 hǎi
liú fàn yīn zhì suǒ míng
wǎng zhòu qià wàn pǐn
guàn xuán qún shēng
zhì nán guó
xīn wèi jiōng
tái shān xiù
jià bàn shì jiāng tīng
lèi qīng shān jiàn gòu
hóng shí lín líng
yún zhòng
shān shí yǐng jiǔ xíng
jīn dēng jiāng
huán xuān chí
xiàng zhāng
dài xuě bào shuāng
zāi ér tóng xiù
zhōng cǎo ér xiāng
tái xiǎn shēng rào shí
lián huā shū xiù chí liáng
yuè zhī
rén yīn
dān chán qíng yún jìng
shǒu xīn duān è
yǒng jié jiù shān
zhǎng qiáo cuì ér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是一位名叫“小序”的人在被贬为中山长史后,通过三年的待罪期间认真探究自然景色和思考道德哲学。他记录下了所见所闻,并写下了一些经书和画作。他认为最高的道理是超越世俗的名誉和表面的荣誉,而真正的圣风应该立足于内心追求的精神。他隐居在南国的山林之中,独自沉思冥想,抛弃尘世纷扰,最终获得了宁静与清明的心灵境界。他对于物质的追求不多,只是希望能在自然环境中种植异木、观赏花草,享受纯净的生活,即使长时间的苦行仍不后悔。整首诗描绘了作者的隐居生活、自然景色及其内心情感,表达了对宁静深邃的精神境地的向往。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杂三言 构象台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一位名叫“小序”的人在被贬为中山长史后,通过三年的待罪期间认真探究自然景色和思考道德哲学。他记录下了所见所闻,并…展开
这首诗是一位名叫“小序”的人在被贬为中山长史后,通过三年的待罪期间认真探究自然景色和思考道德哲学。他记录下了所见所闻,并写下了一些经书和画作。他认为最高的道理是超越世俗的名誉和表面的荣誉,而真正的圣风应该立足于内心追求的精神。他隐居在南国的山林之中,独自沉思冥想,抛弃尘世纷扰,最终获得了宁静与清明的心灵境界。他对于物质的追求不多,只是希望能在自然环境中种植异木、观赏花草,享受纯净的生活,即使长时间的苦行仍不后悔。整首诗描绘了作者的隐居生活、自然景色及其内心情感,表达了对宁静深邃的精神境地的向往。折叠

作者介绍

江淹 江淹 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人。年少孤贫,曾仰慕司马相如和梁鸿的为人,不搞章句之学而喜好文章。历仕宋齐梁三朝,做过镇军参军、郡丞、光禄大夫等官职,封醴陵侯。江淹早有文名,但到晚年才思减退,时人谓之「才尽」。江淹诗赋都有较高的成就。前人说他的诗「善于摹拟」,从他现在所存的诗歌来看,也很善于抒情。有《江醴陵集》。…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5485923.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