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矣皇考
出自先秦佚名的《周颂·访落》- 访予落止,率时昭考。於乎悠哉,朕未有艾。将予就之,继犹判涣。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绍庭上下,陟降厥家。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访予落止,率时昭考。於(wū)乎悠哉,朕未有艾。将予就之,继犹判涣(huàn)。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绍庭上下,陟(zhì)降厥(jué)家。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
即位之初国事商,路线政策依父王。先王之道太精深,阅历未丰心惶惶。纵有群臣来相助,犹恐闪失欠妥当。登位年轻缺经验,家国多难真着忙。继承先王治国道,任贤黜佞肃朝纲。父王英明又伟大,佑我勉我身安康。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771-772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82-684参考资料: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771-772,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82-684 -
访予落止,率时昭考。於(wū)乎悠哉,朕未有艾。将予就之,继犹判涣(huàn)。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绍庭上下,陟(zhì)降厥(jué)家。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
访:谋,商讨。落:始。止:之。一说语气词。率:遵循。时:是,这。昭考:指武王。於乎:感叹词。悠:远。将:助。就:接近,趋向。判涣:分散。家多难:指国家多灾难。绍:继承。陟降:提升和贬谪。厥家:指群臣百官。休:美。皇考:指武王。明:勉励。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771-772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82-684参考资料: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771-772,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82-684 -
访予落止,率时昭考。於乎悠哉,朕未有艾。将予就之,继犹判涣。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绍庭上下,陟降厥家。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
在《周颂·访落》中,周成王诉说自己年幼,缺少治国经验,请求诸侯辅助,既陈实情,又表诚意。当然,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诸侯,更需要的是施以震慑。诗中两提周武王(“昭考”“皇考”),两提遵循武王之道,震慑即由此施出。
参与朝庙的诸侯均是受武王之封而得爵位的。身受恩惠,当报以忠诚,这是道义上的震慑;武王虽逝,他所建立的国家机器(包括强大的军队)仍在,这是力量上的震慑。
最有力的震慑是诗中表达的遵循武王之道的决心。如果说“率时昭考”还嫌泛泛,“绍庭上下,陟降厥家”就十分具体了。武王在伐纣前所作准备有一条“立赏罚以记其功”(《史记·周本纪》)与诗中“上下”“陟降”相似,惟成王所处时局更为严峻,他所采取的措施也会更为严厉。舜即位后曾“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尚书·舜典》),这是成王可以效法,并可由辅佐他的周公实施的。
《周颂·访落》其实是一篇周王室决心巩固政权的宣言,是对武王之灵的宣誓,又是对诸侯的政策交代,真诚而不乏严厉,严厉而不失风度,周公也借此扯满了摄政的风帆。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82-684参考资料: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82-684 - 背诵
-
周颂·访落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古代中国的《诗经》中的一篇,是一位小子写给他的皇亲国戚的诗。诗中表达了小子对皇亲国戚的敬仰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展开这首诗是古代中国的《诗经》中的一篇,是一位小子写给他的皇亲国戚的诗。诗中表达了小子对皇亲国戚的敬仰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无奈和苦闷。 诗中第一句“访予落止,率时昭考”表示皇亲国戚来拜访我,我感到非常荣幸。第二句“於乎悠哉,朕未有艾”则表达了小子对皇亲国戚高贵的身份和卓越的才华的钦佩之情。接着,小子表达了自己困境:“将予就之,继犹判涣。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他希望皇亲国戚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家庭的困难。但是,他也明白自己是一个普通的小子,不能指望得到皇亲国戚的全部帮助。 最后两句“绍庭上下,陟降厥家。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表示小子会尽自己所能去维护家庭的荣誉和地位,并感谢皇亲国戚的关照和指引,同时也希望皇亲国戚能够保护自己,让他的生命得到保障。整首诗表达了古代小人物对于权贵的膜拜和向往,以及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苦闷。折叠 -
佚名
古诗文网收录了先秦到现代的数十万诗词,很多诗词因为作者不明,作者本站统一归为佚名。…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5521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