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丹成一弹指
出自宋朝苏轼的《送蹇道士归庐山》- 物之有知盖恃息,孰居无事使出入?心无天游室不空,六凿相攘妇争席。
法师逃人入庐山,山中无人自往还。
往者一空还者失,此身正在无还间。
绵绵不绝微风里,内外丹成一弹指。
人间俯仰三千秋,骑鹤归来与子游。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禅宗境界,即物我合一的状态。作者认为物质具有灵性,因此他们知道如何呼吸和存在。如果没有人居住在这里,这些物品随便出入。作者也认为内心净化可以带领人进入天堂的空间,没有任何必要的东西占据那个空间。 法师逃到庐山中,那里没有其他人,只有他自己。他去了那里,但是他没有回来。这种情况下,身体虽然存在,但他已经不再回到以前的状态,他已经不会再回到原来的地方。 最后一段描述了作者与子游一同骑着仙鹤返回人世间。这种状态是三千年的修炼所达成的,在这个状态下,作者和子游合二为一,共同享受这个美好的事物。
- 背诵
-
送蹇道士归庐山注释
【绵绵不绝】亦作“緜绵不绝”。连续不断。《逸周书·和寤》:“緜緜不絶,蔓蔓若何?”宋苏轼《送蹇道士归庐山》诗:“緜緜不絶微风里,内外丹成一弹指。”《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正是清明时节,少不得天公应时,催花雨下,那阵雨下得绵绵不絶。”【一弹指】佛家语。《法苑珠林》卷三引《僧祇律》:“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后来诗文多作“一弹指顷”,表示极短的时间。唐白居易《禽虫》诗之八:“何异浮生临老日,一弹指顷报恩讎。”明宋濂《孤峰德公塔铭》:“尽付闍维三昧火,一弹指顷等虚空。”赵朴初《满庭芳·为人民大会堂作》词之一:“一弹指顷恒沙涌,楼殿重重。”…展开【绵绵不绝】亦作“緜绵不绝”。连续不断。《逸周书·和寤》:“緜緜不絶,蔓蔓若何?”宋苏轼《送蹇道士归庐山》诗:“緜緜不絶微风里,内外丹成一弹指。”《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正是清明时节,少不得天公应时,催花雨下,那阵雨下得绵绵不絶。”【一弹指】佛家语。《法苑珠林》卷三引《僧祇律》:“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后来诗文多作“一弹指顷”,表示极短的时间。唐白居易《禽虫》诗之八:“何异浮生临老日,一弹指顷报恩讎。”明宋濂《孤峰德公塔铭》:“尽付闍维三昧火,一弹指顷等虚空。”赵朴初《满庭芳·为人民大会堂作》词之一:“一弹指顷恒沙涌,楼殿重重。”折叠送蹇道士归庐山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禅宗境界,即物我合一的状态。作者认为物质具有灵性,因此他们知道如何呼吸和存在。如果没有人居住在这里,这些…展开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禅宗境界,即物我合一的状态。作者认为物质具有灵性,因此他们知道如何呼吸和存在。如果没有人居住在这里,这些物品随便出入。作者也认为内心净化可以带领人进入天堂的空间,没有任何必要的东西占据那个空间。 法师逃到庐山中,那里没有其他人,只有他自己。他去了那里,但是他没有回来。这种情况下,身体虽然存在,但他已经不再回到以前的状态,他已经不会再回到原来的地方。 最后一段描述了作者与子游一同骑着仙鹤返回人世间。这种状态是三千年的修炼所达成的,在这个状态下,作者和子游合二为一,共同享受这个美好的事物。折叠 -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朝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387945.html